IMG_4906.jpg

藍色大門 <-- 點我看demo

2/25 晚參加了場非常有趣的音樂座談會, 地點在內湖的工銀大樓, 主講者是資深音樂人 - 侯志堅先生, 講述主題是廣告及電影的配樂. 一開始侯先生講了些概念的東西, 描述客戶主對廣告音樂的要求, 其次將音樂工作者在此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做個簡單的陳述及建議, 接著介紹工作使用的專業軟硬體工具, 再來將實際工作的流程約略的示範及講解一下, 最後是現場問答及抽獎.

客戶主對廣告內容所要呈現感覺的要求往往是抽象的,  譬如當廣告主希望廣告音樂要能表達歡愉的氣氛, 但卻無法很明確描述出實體的感覺, 與導演說: 要表現天空中的藍, 希臘的那種, 其實廣告主及導演所要求及表達的是同一個概念, 廣告主一般不但了解自家的產品, 也非常清楚其產品所對應的市場客戶群, 廣告產品販售對象如果是廣大的勞動群眾時, 加強音樂的通俗性及節拍的強度, 廣告效果往往會明顯強過用其他音樂類別樂來搭配的廣告, 這個時候, 接件的音樂工作者如果不能拋棄對特定類別音樂的愛好, 譬如本身是古典樂的熱衷及簇擁者, 往往就會被其本身的條件給約束, 其作品就可能曲高和寡, 不得廣告主的親睞, 這就是因產品屬性及客戶別的不同, 音樂工作者在此行業中所會面臨到的問題之一, 音樂工作者在此領域最好不但不能有所偏好, 本身還得是各類音樂的通材, 才能比其它競爭者處在更有利的位置上.

其次音樂工作者如果沒有花時間下功夫, 去研究廣告產品的屬性及定位, 也很難在這個領域中, 有傑出的表現, 一般台灣廣告主在找上門的時候, 都已經假定所委託的人是非常專業的工作者, "你應該知道我要的是什麼!", 所以就這份工作而言,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最重要, 同時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音樂反而還在其次, 為了讓現場聽眾更深入了解在這方面的敘述, 侯先生拿洗髮精及汽車廣告舉了些非常精確的例子:

麗仕, 絲逸歡, 蜜妮,這三種洗護髮產品, 都是修補分叉, 滋潤毛囊, 使秀髮更柔順的功能訴求, 如果接案者不能搞清楚其中的差異時, 其作品就會頻繁的被退回, 有趣的是, 沒有人會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反正你就是沒把事情做對就是了, 好, 那麼為這三種功能看似相同的產品做配樂時, 箇中差異到底在哪裡? 首先麗仕的廣告代言人都是國際巨星, 所以搭配的音樂就必須非常盛大, 一定要搞到好像要出席奧斯卡典禮一樣, 這樣 fu 才會對, 絲逸歡訴求的對象是都會上班的粉領族群, 所以為其產品配樂, 一定要帶上都會女性上班族所特有的時尚感, 如此才能貼近消費者的心, 蜜妮主打青春的族群, 所以使用當下流行的音樂, 就能引起較佳的共鳴效果. 而以上的 know how, 包括廣告主, 沒人會跟你說, 這是需要觀察, 需要付出, 需要經驗的.

再舉汽車產業的例子: 都是把引擎裝在四個會跑的輪子上, 為馬自達, 賓士, Lexus做配樂又有什麼不同, 如果大家有注意這些產品的廣告音樂時, 馬自達用的就是幾個很輕柔, 聽起來像是 new age 的鋼琴聲音, 來代表引擎的聲音, 同時塑造產品的形象, 賓士及 Lexus大多會使用古典樂, 而同樣的古典, 又有什麼細節上的差異呢? 賓士的客戶都是老板級人物, 所以音樂一定要穩重, 要能表現出領導者的風範, Lexus 的車主則是較年輕的一群, 所以典雅中就會帶些時尚元素, 這就是不同.

當侯先生示範在電腦上配樂的過程時, 我非常驚訝現在電腦軟體的能力, 首先以鋼琴為例, 軟體上的可選擇性就令人眼花撩亂, 不但在音色上有史坦威或貝森朵夫可選, 連共嗚音箱開啟閉合的角度都可透過 GUI (Graphic User Interface) 做選擇, 為求完美的音效, 將一個樂器的聲音下載至電腦中時, 檔案大小可能就高達 50~60G, 雖然電腦工具的功能強大而且便利, 然而在此行業, 經驗依然是最重要的, 侯先生之前是東方快車的鍵盤手, 玩了30~40年音樂, 經歷過樂團, 唱片, CD, 的世代, 他非常了解錄音室及樂器等級對結果的呈現效果, 侯先生現場用 keyboard 做了些非常有趣的 demo, 譬如, 現在的軟體功能強大, 所有樂器音色, 都可以簡單的由一台 keyboard 經過軟體的設定就輸出成另一種樂器的聲音, 但如何將各類樂器, 透過鍵盤的操作而產生非常近似的效果, 就是門很大的學問, 絃樂的滑音, 打擊樂的強弱, 吹奏管樂器時的特有音符連續效果, 只有真正玩過這些樂器的人, 才有辦法真正模擬出各類型樂器所該呈現出獨有的特性,

"一個連真正樂器都沒拿過的人, 怎麼可能只透過鍵盤就能做出真正的效果?" 還有

"如果你從來未曾聽到過真正的好聲音, 那你又怎麼可能知道你做出來的聲音是對的?"

這場示範, 侯先生直接在現場就用 keyboard 模擬了很多樂器, 然後示範沒經驗的人會做出什麼效果, 以及真正了解樂器的工作者又會呈現出什麼效果, 結果當真是高下立判, 令人印象深刻.

接著侯先生以 Johnnie walker 的一支電視廣告為例, 實際示範了一次軌道錄音及合成: 預設六個軌道, 打開節拍器, 調整 pitch, 先錄節奏性強烈的打擊樂聲, on pitch, 第二軌樂器, 修正, 第三軌樂器, 修正...... 每個軌道上的樂器可能是真的樂器, 也可能是效果, 例如: 風聲或電子樂效果, 最後, 大功告成, 但這還沒後製及合成喔, 每一軌的音色都可以獨立拿出來在任意點上增強補弱做調整, 幾個來回下來現場觀眾愈來愈了解真實的作業狀況了.

"如果可以, 我還是比較喜歡用真正樂器來進行錄音." 侯志堅如是說.

聊完了廣告配樂, 接著聊電影配樂, 侯先生剛完成了電影 "第36個故事" 的配樂, 廣告跟電影的配樂在本質上有何不同? 廣告通常時間很短, 幾秒鐘就必須把觀眾的情緒帶入狀況, 同時還不能被下一支播放的廣告影響到前一支的觀賞情緒, (哇... 這還真是門學問) , 電影就有足夠的時間鋪陳及蘊釀情緒, 而且因為面對的播放器材不同, 往往在製作錄音的過程中, 就要 over 或 under, 才有可能在最終播放時達到預期中的效果.

接下來, 侯大師以電影藍色大門的一個片段, 重複示範當配樂不同時, 對觀眾所產生的效果.

藍色大門  <-- 點我看 demo

"要有剛學會彈奏鋼琴時的那種青澀表現!" - 這是在開始這段配樂時, 導演的要求.

"哇咧.... 我四歲開始學琴, 鬼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我都幾歲的人了, 怎麼可能還記得住?" 想了半天, "小步舞曲吧!" 很簡單, 很入門的一首曲子, 拿它來表示青澀應該非常好,

"那要什麼感覺呢?" 於是侯大師現場彈了段跟上面的 link, 一模一樣的音樂, 感覺上, 背景音樂就是要設定觀賞影片的人, 淡淡的, 以旁觀者角度來看故事的發展,

"我給各位看看有什麼不同!" 第二次的現場彈奏, 一樣的小步舞曲, 大師稍稍改變了拍子, 男主角在騎車時, 音樂更輕快, 過場時, 音樂間隔及停頓較久, "音樂現在是緊貼著人物在走", 真的耶, 那個差異跟感受非常明顯, 我相信在場所有聽眾都可以感受到男主角騎車時的雀躍心情, 真是了不起的示範,

"如果這部片子在日本播放, 它的配音應該會是這樣." 一樣的影像, 大師在第三次給了完全不同的配樂, 突然間, 整個 fu 都變了, 好像看的是另一場電影.

"如果這部片子在歐洲播放, 那它的配樂就會是這樣." 鋼琴音一下, 全場大笑, 音符短短的, 詼諧的, 像是卓別林默片時代的配樂, 那就是法國的 fu, 我們正在觀賞部法國味很濃的片子,

"如果這部片子在美國播放, 那它就會非常正面, 勵志, 像是這樣." 樂風一轉, 一樣的影片, 一樣的人物, 我們全跟著電影配樂, 騎車進了美國校園, 好厲害的專業啊, 我心裡想.

最後是開放現場問答及摸彩, 我提了二個問題, 最後雖然沒抽中 "第36個故事" 的原聲帶, 也沒抽中數位相機, 但卻過了收穫非常充實的一個美麗夜晚.

Fu 啊 ~

IMG_49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